1. 超深井时代的“隐形瓶颈”

当全球油气勘探迈向8000 m乃至万米深度,高压泥浆输送成为决定钻井效率与安全的核心环节。传统刚性钢管因重量大、接头多、疲劳寿命短,已难以满足“一趟钻”到底的作业需求;而石油钻采大口径胶管,凭借柔韧、耐腐蚀、快速安装的优势,被视为替代方案。但如何在180 ℃、70 MPa、含H₂S与CO₂的复合工况下保持零渗漏?本文从材料、结构、工艺三大维度,拆解其可靠性提升路径。

2. 材料革命:三层耐温抗硫“软盔甲”

超深井泥浆温度高达180 ℃,且含5% H₂S。研发团队采用“HNBR+氟树脂”双耐介质内衬层,拉伸强度保持率≥90%,硫化氢渗透速率下降70%;中间层改用芳纶纤维+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混编,比传统钢丝减重43%,却保持同等爆破压力;外覆层引入耐臭氧EPDM与UV稳定剂,经1000 h氙灯老化后无龟裂。材料协同让软管在极端化学环境中“面不改色”。

3. 结构仿真:12英寸口径的“骨架密码”

通过ABAQUS建立6层复合模型,模拟脉冲压力0→70 MPa的20万次循环。重点优化帘线缠绕角54.7°→58°,使径向应力下降18%,轴向伸长率控制在1.2%以内;在接头过渡区增设“喇叭口”缓冲层,消除局部应力尖峰,疲劳寿命由传统的80万次提升至150万次。仿真结果经全尺寸试验误差<5%,为井场布局提供数字孪生依据。

4. 工艺突破:一次硫化整体成型

传统分段硫化存在接缝弱环,本研究采用“鼓式硫化+红外预热”一次成型工艺:内衬层预硫化度控制在30%,与增强层共硫化时形成互穿网络,剥离强度提高40%;通过在线MRI检测气泡,实现孔隙率<0.2%;接头扣压采用“六瓣模+激光测厚”闭环控制,椭圆度≤0.3 mm,确保70 MPa下无渗漏。

5. 现场验证:塔里木8000 m井实战

2024年,φ300 mm、长度55 m的试验软管在塔里木某超深井连续作业260 h,循环压力65 MPa,峰值温度175 ℃,输送含砂泥浆密度2.2 g/cm³。作业结束后拆检:内衬无鼓泡、增强层无断丝、接头无渗漏,预计寿命较进口产品提升30%,单井节约工期1.8天,直接经济价值超200万元。

6. 让“中国管”走向万米深层

随着材料、结构、工艺闭环优化,国产石油钻采大口径胶管已突破超深井高压泥浆输送的可靠性瓶颈。未来,通过嵌入光纤实时监测压力与温度,这条“黑色长龙”将在地球更深处,为中国油气安全保驾护航。

从千米到万米,超深井“大动脉”如何稳压输送?

在线留言

请填写您的姓名和留言,如果您愿意,请不要忘记邮件和/或电话。 我们将在 24 小时内回复。